不断强化党建引领 提升基层治理能力

2022-06-15 10:30 xuanchuanbu 次阅读

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要不断夯实基层社会治理这个根基;提高社区治理效能,关键是加强党的领导;要推动党组织向基层延伸,把基层的工作做好。习近平总书记今年考察调研山西时,专程到汾西县僧念镇段村便民服务中心,实地了解基层党建和基层社会治理情况,并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为我们进一步加强基层基础建设、推进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山西省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调研山西重要指示精神,确定2022年为“基层治理能力提升年”,全面推开抓党建促基层治理能力提升专项行动,聚焦“谁来抓、抓什么、怎么抓、如何评”等问题,坚持中央要求与山西实际相贯通,坚持城市基层治理与乡村基层治理相贯通,坚持注重基层首创与借鉴“他山之石”相贯通,坚持责任、考核、奖惩“三个体系”相贯通,坚持省市县乡村“五个层级”相贯通,着力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治理新格局,为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续写山西践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山西篇章提供有力支撑。

  一、聚焦“谁来抓”,建强干部队伍这一治理主体

  抓党建促基层治理能力提升,首要任务是要打造一支过硬的基层干部队伍。

  选优配强乡村班子。坚持好干部标准,突出乡镇党政正职,注重选拔熟悉乡土民情、有丰富农村工作经历的“老乡镇”干部,注重选拔乡镇事业编制人员、优秀村党组织书记、到村任职过的选调生、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员等进入乡镇班子,推动形成合理的梯次配备和素质结构。坚持选好选优农村“领头雁”,实施“农村带头人队伍优化提升行动”,注重从优秀年轻干部、致富能手中选任村(社区)党组织书记。坚持从严从实,加强日常管理,做好综合分析,推动能上能下,确保选出来、管到位。

  充实乡村工作力量。针对一些地方基层干部队伍不够稳定、有的缺员比较严重、有的借调问题突出、有的交流轮岗不畅等问题,既通过公务员考录、事业编制人员招聘、干部交流等途径,把人“补”起来;又严肃治理违规借调问题,把人“留”下来;并开展轮岗交流,让人“动”起来。同时,实施“乡村振兴万人计划”,实行乡镇编制“专编专用”,并采取“县编乡用”等方式推进编制资源向乡镇倾斜,为每个村招聘至少一名30周岁及以下、本科及以上学历的大学生,2年内实现全省1.9万个村全覆盖。落实乡镇综合行政执法人员属地管理要求,推动组建统一的综合行政执法队伍,调整完善乡镇综合行政执法事项清单,以乡镇名义开展执法工作,实现“一支队伍管执法”。

  发挥党员模范带头作用。鼓励引导党员冲在一线,带领群众参与基层治理,带领群众共同致富。坚持提质、增量相统一,将县乡两级发展党员指标向农村倾斜,每个村每2年至少发展一名党员,县级每年新发展农村党员35岁以下的不低于50%,着力破解党员年龄结构老化、发展质量不高等难题。

  二、聚焦“抓什么”,提升服务群众这一核心本领

  抓党建促基层治理能力提升,当前最紧迫的是抓能力、建网格、促发展、强阵地,切实解决干部治理能力不强、组织根系扎得不深、物质支撑不够有力、阵地功能不强等问题。

  精准培训、提高素质。坚持“全员、精准、有效”标准,以乡村振兴、行政执法、应急管理、平安建设、疫情防控和党建工作等为重点,开展基层治理主题培训,确保市培训到乡、县培训到村、乡常态化开展培训。针对基层实际,引导干部在处理具体问题时,主要看是否符合党的初心使命和性质宗旨、是否符合法律法规和政策制度、是否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确保做的每一件事情都经得起实践、人民和历史的检验。

  建好网格、深化治理。疫情防控等实践证明,在基层治理中,“小网格”能有大作为。综合考虑地域特征、人口规模、村情复杂程度及经济条件等因素,进一步细化优化网格设置,将各种不同风险隐患点纳入网格管理,实现基层治理所有要素入网、所有事务进网。同时,完善网格党组织,建强专兼职网格员队伍,实行“县聘用、乡考核、村使用”,确保活有人干、事有人办。

  壮大经济、增强实力。结合乡村振兴战略,大力实施“村级集体经济壮大提质行动”,把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纳入县域经济发展布局,让每个村都能长出“金疙瘩”。扎实开展以农村集体经济合同专项清理、村级债务化解、新增集体资产收费为主要内容的“清化收”工作,建立健全农村集体资产年度清查制度和定期报告制度。加强对村党组织书记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考核,设立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专项奖励资金,制定奖励办法,提高对发展产业、提高经营性收入的考核权重。

  注重城市、建强阵地。着眼构建布局合理、覆盖广泛的党群服务中心体系,把街道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纳入城市公益性服务设施建设规划,在新建社区和老旧街区、老旧小区、老旧厂区、城中村改造等工作中统筹考虑,面积一般不小于1000平方米。同时,加强社区物业党建联建,强化党组织对业主委员会的指导。

  三、聚焦“怎么抓”,强化制度机制这一重要保障

  坚持完善制度体系,强化制度执行,做好风险防控、包联帮扶、明权确责、履职监管,推动制度优势更加充分地转化为治理效能。

  建立定期研判制度。定期分析研判是防微杜渐、防患未然的有效举措。坚持将基层治理中多发易发的自然灾害、生态环保、公共卫生、安全隐患、私挖滥采、矛盾纠纷、突发事件等风险隐患作为防范重点,建立县乡村三级定期分析研判制度,县级党委每月一次、乡镇党委每周一次、村党组织即时报告,重要节点随时研判,做到早预防、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理。

  落实领导包联制度。对集体经济薄弱村、社会治理重点村(社区)等,采取县级领导包联乡镇、延伸包联村(社区),乡镇干部包联村(社区)、延伸包联网格的方式,走村入户、现场办公、解决问题,确保“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对软弱涣散村级党组织,由县级领导、乡镇领导、第一书记、县以上机关单位“四包一”结对帮扶,一村一策、滚动整顿、常态提升。

  健全清单公示制度。围绕构建边界清晰、分工合理、权责一致的基层管理体制,推动编制乡村两级职责清单、任务清单,编制乡村干部职责清单、任务清单和村干部履职行为负面清单,明确县级职能部门、乡镇和村级权责范围,并予以公开公示,作为履职及考核依据。对清单外事项,县级职能部门不得随意下放、问责干部,防止出现“责任层层甩、基层兜不住”的现象。

  完善监督举报制度。去年换届后,全省89.6%的村(社区)实现党组织书记、村委会(社区)主任“一肩挑”。要让这些“领头雁”航向正、飞得稳,必须整合监督力量,优化监督体系,充分发挥各类监督在基层治理中的重要作用。严格执行“四议两公开”制度,全面落实村级党务、村务、财务公开制度,以县为单位制定公开事项目录,涉及村民切身利益的重大事项随时公开。贯通组织监督、巡察监督、审计监督、群众监督,推动监督关口前移、触角延伸,多管齐下管好村“两委”主干特别是“一肩挑”人员。

  四、聚焦“如何评”,树立担当干事这一鲜明导向

  把抓好考评奖惩作为引导基层干部干事创业、担当作为的关键一招,推动以考促干、以评促进、以人促事,旗帜鲜明激励担当干事。

  创新管理方式。在省级层面推进基层治理重大制度创新,出台村、社区党组织书记星级化管理办法,根据年度考核、任职年限、奖惩情况等确定星级,实行动态管理,并与个人发展、报酬待遇挂钩。在县级层面定期召开村级党组织书记工作交流会,开展村级党组织书记“擂台比武”。在乡级层面探索农村党员积分制管理,表彰先进、鞭策后进,推动党员队伍活力整体提升、作用充分发挥。

  完善考核机制。按照市考县、县考乡、乡考村的原则,结合各级实际,细化量化优化考核内容和分值权重,划分结果等次。强化考核结果运用,通过“奖优罚劣”推动“优进绌退”,形成“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干部任用格局。突出德治先导作用,深化家庭文明建设,推进“星级文明户”创建,引导农村移风易俗,厚植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

  提高报酬待遇。进一步提高乡村干部报酬待遇,确保乡镇机关工作人员收入高于县直机关同职级人员20%以上;“一肩挑”人员报酬不低于所在县(市、区)上年度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3倍,逐步提高村“两委”其他干部报酬;社区工作者薪酬标准不低于上年度当地全口径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水平,让广大基层干部安心、安身、安业。

  激励担当作为。只有让“干重活的吃馍,不干活的挪窝”,才能让基层干部干事有劲头、进步有奔头。一方面,强化正向激励,县乡两级提拔使用干部时,优先考虑具有乡镇(街道)工作经历和基层治理实绩突出的干部。另一方面,强化容错纠错,严格落实基层减负要求,正确对待被问责和受处分干部,严肃查处诬告陷害行为,及时为受到不实反映的干部澄清正名、消除顾虑,让干部放下包袱、心无旁骛干事创业。